前端开发过程中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编码,比较常见的主要是UTF-8和HTML实体编码,但是web前端的世界却不止这两种编码,而且编码的选择也会 造成一定的问题,如前后端开发过程中不同编码的兼容、多字节编码可能会造成的XSS漏洞等。因此,本文旨在更好的全面了解涉及前端开发领域的字符编码,避 免可能出现的交互和开发中的忽视的漏洞。
URL编码
我曾经在URL编码解码和base64一文中讲述了URL编码中的三组函数,并对比了这三组函数与base64编码的关系,在此简要说明一下。
escape/unescape函数针对宽字符做unicode编码,并针对码值做十六进制编码,所以使用escape针对汉字编码会得到形 如”\uxxxx”的结果;encodeURI/decodeURI,encodeURIComponent/decodeURIComponent函数 针对宽字节编码却不同于escape,首先针对宽字节字符进行UTF-8编码,然后针对编码后的结果进行“%”替换,得到结果。以上所述都是针对宽字节字 符而言,对于编码靠前的ASCII字符而言,上述三组函数的安全字符的范围也有所不同,具体可在上文中了解。
base64编码
base64编码在前端通常用于图片和icon的编码,它将每3个8位字节为一组,分成4组6位字节,并且每个字节的高位补零,形成4个8位的字 节,由此可看出base64编码是可逆推的。在大多数浏览器中,提供了ASCII字符的base64编码函数,即window.btoa()。该函数无法 针对宽字节进行base64编码,若针对中文编码,则需现转换位UTF-8编码,然后进行base64编码。
function unicodeToBase64(s){ return window.btoa(unescape(encodeURIComponent(s))) }
通过encodeURIComponent对宽字节字符编码,是“%xx”形式的编码,与UTF8编码的区别仅在于前缀(这是由规范RFC3986决定的,将非ASC字符进行某种形式编码,并转换为16进制,并在字节前加上“%”)。因此通过unescape(encodeURIComponent(s))可以转化为UTF8字节。当然,也可自己写一个转换函数,按照一定规则便行为UTF-8编码的字节,如下例:
```
unescape(encodeURIComponent("中国")) //结果:"ä¸å›½"
encodeURIComponent("中国") //结果:"%E4%B8%AD%E5%9B%BD"
console.log("\u00E4\u00B8\u00AD\u00E5\u009B\u00BD") // 结果: "ä¸å›½"
```
通过简单的replace函数,就可以完成URL编码到UTF8编码的转换,进而完成宽字节字符到base64编码的转换。有了这个函数,我们手动生成一些data URI形式的内容,只需制定MIME类型和编码方式,就可以实现文本的转换